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军事 > 正文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丨在山崩地裂中屹然挺立

来源:热点新闻网 编辑:刘倩佳 时间:2021-09-27

在同地震灾害斗争的过程中,唐山人民铸就了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我们今天要继续弘扬抗震精神,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在山崩地裂中屹然挺立

■解放军报记者  潘娣

“去新北川还是老北川?”

记者从四川绵阳汽车站乘坐大巴车前往北川,售票员特意多问了一句。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之后,北川变成了两个北川。

行走在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曲山镇——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所在地,一切仿佛停留在13年前。坍塌建筑物中一根根扭曲的钢筋,窗口随风飘荡的拧成逃生绳的窗帘,茅坝中学操场上仅剩的一个篮球架,定格了灾难来临的时刻。

距离老县城23公里的北川新县城,则是另一重天地。新县城坐落在永昌镇,名字取相邻的永安、安昌两镇首尾一字,寓意永远繁荣昌盛。一栋栋漂亮的楼房矗立在秀美山川间,道路宽阔笔直,路旁绿树成行,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在羌族风格浓郁的巴拿恰商业街徜徉。

重建的是家园,挺立的是精神。

凝望屹立在北川新县城新生广场上的抗震纪念碑,那个高举着十字镐从废墟中走出来的英雄,那个欢快奔跑的孩童,以及孩童身后那位脸上洋溢着幸福笑容的母亲,都在告诉我们,这片曾被毁于一旦的土地,如今充满新希望、新生机和新活力。

多难兴邦。邢台、唐山、汶川、玉树、芦山……在中国人民眼中,它们不仅是地震发生的地理坐标,也是中华儿女不屈不挠、众志成城的精神坐标。一次次地动山摇,曾让大地满目疮痍,却不能动摇中华民族的万众一心。

一如新生广场上抗震纪念碑背面那行大字的昭示——

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丨在山崩地裂中屹然挺立

图左: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发生后,基建工程兵迅速赶到灾区。韦汉英摄

图右:2017年8月8日,九寨沟地震发生后,武警四川总队阿坝支队官兵赶赴震区,被网友称为“最美逆行”。

生死时速

坐落在北京的铁道兵纪念馆里,陈列着一张铁道兵4师17团4营18连在唐山大地震中参与救援的黑白照片。来往参观者不时驻足,透过照片回望45年前那场突如其来的灾难。

“地震了!”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铁道兵4师17团4营18连官兵从睡梦中惊醒,立即全员出发去茅山团部准备受领任务。

一路上房倒屋塌,到处是人们的哭喊呼救声。路旁一位受伤民警看到解放军的卡车,急匆匆向他们挥手,高喊着:“唐山没了!请解放军快来救人!”

震后10分钟,18连第一时间出现在震区现场,成为首批展开救援的部队。

和这个连队一样,多支驻守唐山附近的部队在没有接到命令的情况下,毫不迟疑地快速行动起来。

震后15分钟,原北京军区66军197师党委在操场召开紧急会议部署任务,主动担负起唐山银行、粮库、商店等重点目标的警戒任务,确保了“唐山抗震期间,所有银行没有少一分钱”。

震后18分钟,驻唐山某团报务员吴东亮从废墟里扒出报话机,向上级报告灾情,成为最早的地震报告。

来自全军各军兵种的10余万解放军将士迅速集结。为了第一时间赶到受灾地区,广大官兵像战争年代“两条腿赛过敌人汽车轮子”那样,一辆辆军车风驰电掣,一支支队伍冒雨奔袭,一个个勇士艰难跋涉,上演着一场场“生死时速”。

32年后,汶川特大地震发生。震后仅10多分钟,原总参谋部作战部发出了第一道救援命令,14.6万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源源不断赶赴灾区。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山崩地裂中,人民军队一次次化作利剑,劈开钢筋水泥废墟,成为危难时刻的“天降神兵”。“快派军队、派救援队、派医疗队。”唐山大地震后,时任开滦煤矿唐山矿工会副主席李玉林飞车进京见到国家领导人时的急切呼喊,成为后来中国开展地震救援的“通则”。

“早到一分钟,就能多抢救一些群众,就能多减少一些损失。”与死神赛跑,与时间竞速,是救灾官兵的坚定信念。从邢台地震到唐山大地震,再到汶川特大地震、玉树地震、芦山地震,在一次次争分夺秒的生命救援中,绿军装给灾区群众带去生命的希望。

1  2  3  >  

本站内容收集于互联网

Copyright © dlhaojob.cn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Top